茶圈阿斗第八集:建盏崛起——让人又爱又恨的产业将去往何方?
2006 年的时候,建盏迎来了第一个转折点,有一群日本的炻器爱好者和广州东莞的岩茶爱好者,为他们的茶寻找更合适的器具,在建阳的文玩市场里穿梭,几万元一只的老盏仅是为了更好的品茶,这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举动,却是建盏当代发展的萌芽期。
正在寻求文化与旅游上发力的当地政府,顺水推舟地大力支持,由此开启了一段长达近十年的上升期,而做为建盏的发源地的建窑遗址却是一片狼藉,多年被文玩收藏市场蹂躏,一代名窑,已是千疮百孔。正如《茶道生活》杂志记者所说的“封山已晚,一代名窑,终成齑粉”。当代建盏,踩着伤痕累累的古窑,依托文玩收藏市场完成身份的转变并在其反哺下,蓄势待热。
而被媒体、商家、厂家共同渲染出的收藏、独一无二、软化水质、大师手作标签的建盏,开始席卷全国的大小茶叶店、高端会所、收藏市场,以锐不可挡之势,快速地占领了原来的白瓷、紫砂的市场份额,所有茶客以拥有一只建盏为荣,2015年开通的合福高铁,更是助推了建盏的发展,拉进了商家和厂家的距离。建盏完成了第一次的原始积累,也创造出了一夜爆富的神话。
经过几年的沉淀,建盏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,引燃这一产业的突飞猛进的是当年厦门金砖五国会晤,建盏如主题名“众星拱月”般存在,成为赠送给参会的外国首脑的礼物,盛会的这一消息戳中了从业者的兴奋点,在集体兴奋之下,开启了荣耀的高光时刻,这一年也迎来了属于建盏的盛会,建窑建盏文化博览会召开,市区的所有酒店都被远到的客人占满,高朋满座,杯盏交错间,无不表示出朝气蓬勃向上的建盏有无限可期的未来。
一位日本的匠人,用了毕生的精力研究建盏的烧制,而建阳的匠人们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,攻克了各类技术难关,无论是油滴、兔毫、“类曜变”以及各类形形色色的釉面,这些夺眼的釉面,快速地抢占市场,以釉面创新为核心,建盏的匠人以三个月到半年为一个周期轮流坐庄,成为圈内的顶流名师,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,强劲而快速的釉面创新能力、备受追捧的明星产品,常刷爆朋友圈,每次的聚会都是欢乐的海洋,大家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。
欢笑背后,人潮之外,几个从外地归乡的年轻创业者,开始用当时并不看好的直播业态打开了建盏销售的潘多拉盒,几年之后,直播改变了建盏销售的业态。依托收藏崛起的建盏横扫文玩市场、茶叶市场和微信朋友圈,填充原本空白的市场,创造无数的财富神话,以农民、商人为主的从业者群体,化身为文化使者,开始奔走于全国各地的茶城、展会、会所,布道讲学,分享那些寥寥无几的文化知识。
接下接力棒的是某宝与某音,用互联网的快和准,直接触达消费者,不断地改变行业的风向,引领着某个釉面或某个价格区间的流行,建盏开始慢慢失去了文化附加值,由作品转变为商品,被裹胁前行的建盏从业者经历过一次次渠道变革的洗礼,带着血洗二级市场的原罪,开始走向魔性的发展道路。
2018 年起,可谓是营销、策划、推广的元年,各类大师、名人的荣誉、釉面及器型创始人、某某领域第一人、频频出现,各类奖项、评级、进修、专利、博物馆收藏拿到手软,各种营销方式,电视剧植入、明星代言、媒体背书,就怕那个慢了半拍,失去了销售的噱头,营销并没有罪,有罪的是夸张式营销。
建盏之父、建盏之母、指鹿为马、重新定义了“曜变”、无序涨价、抬高自己打压同行以及夸张式营销和无底线的炒作,案例多得简直是罄竹难书,玄学式的营销并不会带来什么好的结果,这些乱象像是悬挂在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,最终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反噬。
江湖就是凭本事混饭吃的地方,坊间流传的“外地釉",看似乱象,实则是无奈之举,遏制它的成长不如解决它的根本问题,“建盏的可塑性不强、创新不足、营销乱象丛生、失去了客户的信任”等问题,迫切需要改变,但电仿柴却是实实在在的欺诈消费者的行为,张冠礼戴、冒名造假等现象,都会把建盏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。
当代的建盏从零到一,不容易!建盏烧制并不容易,成本高、市场规模小、竞争大、成品率不确定因素大、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,一直困扰着匠人。
一个中小规模的工作室,年开支可能近百万,一个匠人面对作品创新的同时又要兼顾销售、参展、产品包装、宣传推广、市场竞争、职称评定、奖项申报等等,经营难度可想而知。
商家更像是倒爷,没有核心的竞争优势资源、没有良性的市场、没有稳定的价格体系、没有营销上的噱头,在市场竟争中难以支撑营销、库存和人力成本。产业链上下游的参与者也面临巨大的挑战,在不完整的业态下,如何应对各类问题。
回顾其它类似行业的发展,或许可以从中找寻规律,正值“七年之痒”的建盏当下,重塑游戏规则、必要的监管和自律,主动戳破泡沫,悬崖勒马,提升技能和创新,或许值得探索的道路。
一个产业的崛起不容易、见证七年建盏发展的老鸟恳请大家共同维护好市场,也珍惜自己的饭碗。
江湖多风雨,各自多珍重。我是茶圈阿斗,一个扶不起的茶叶爱好者,下回聊!